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

2023 六代 CR-V Hybrid AWD油耗 新高紀錄

 


一桶油600英里達成,以實際加油量12.59加侖換算油耗是一公升20.26km,純市區。


 油電或電動看耗能表現一定得參考平均速度,平均速度20mph或32km/h

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

Honda 六代CR-V Sport Hybrid(美規) 3000km心得


 

六代CR-V Sport Hybrid,當初會等這台是因為Honda的設計會傾向以駕駛為主,結果這台就像我開過的Honda大小車輛一樣,一開就上手。這代兩種動力(純油/油電)+兩種傳動(前輪/四輪),四種組合就有四種懸吊設定,官網標註了四種平衡拉桿設定。配上原本就是Honda強項的動力方向盤,全新車身剛性提升,懸吊重量減輕,給駕駛帶來更多的信心。高速公路上遇到波浪起伏,山區彎道等,都感覺車輛能穩穩的貼地。不像有些前後輪動力分離的系統,CRV傳統機械式的AWD系統,沒有動力傳輸不連續的問題。自動分配前後扭力,加上方向盤動力回饋與底盤性能,操控指向中性,沒有以前體驗過的AWD那樣模糊的操控感。A柱後移與後照鏡改善,沒開過前幾代的不知道差多少,但比起自己的八代喜美,A柱後移真的差很多。駕駛座座椅包覆不錯,椅背的腰部支撐是可調的,對長途駕駛很有幫助。兩趟500km以上的旅行,開起來輕鬆愉快。2023 CR-V 在IIHS獲得Top Safety Pick+的最佳等級。

駕駛座往斜後方視野還算不差,沒有後方攝影機還是可以倒車,有開過別牌SUV,那台SUV不看攝影機就無法倒車出庫。剛好這三千公里也遇到雨大到倒車鏡頭都是水,根本看不清楚的情況,因此基本設計還是很重要。六代CRV駕駛介面跟操控設定,有符合我對Honda車的期待,沒有一堆中看不中用的東西。

 

市區油耗可達44mpg/18.7kml (AWD版官方數據市區40mpg/17kml),高速公路表現就普通了,大概是15~11kml,Hybrid要省油的重點在於中低速有"速度變化"的環境,藉由動能回收再利用的方式來節省燃油使用。因此高速公路的"高速""定速"的使用情形,會讓Hybrid變成跟普通燃油車同等的油耗。11kml是在翻越北美高山的高速公路段發生的,且有開空調。

美國測試油耗的條件與台灣的測試不同,美國的測試時速比較高,因此油耗數據會比台灣的低。前面所說的高速公路路段,時速會在100~130+ kph,也是比台灣速限最高110還要高一些。2000哩的油耗平均是37.6mpg/15.98kml



經過一些個人實驗測試,Eco模式與Normal模式的差異,主要在油門踏板的反應係數,還有使用冷暖空調時的耗能高低。Eco模式會延後引擎啟動時間,純電時間比較長一些,但在急需動力的情況下,油門踏板直接踢下去(過半),還是有能夠超越正常車流的加速力道。相對Sport模式會最早讓汽油引擎啟動,所以幾乎從靜止啟動的時候就同步啟動汽油引擎,也因次可能最耗油。Eco模式會盡可能地節省空調耗能,在長途駕駛的情況下會比Normal省油,我個人測試可能會差到20%以上的油耗。

六代CRV駕駛模式多了B模式(B指電池?),這個模式下可以設定並固定回充煞車的強度,在最高等級下會有接近純電車輛的一踏板駕駛方式,放開踏板就會減速,但不會減到靜止,最後還是必須輕踩煞車。在一般的D模式下踩煞車也是有回充,手調回充等級也可以,但每次回充後停車或再加速又回降回最低等級,我偏好用B模式提早放油門,拉長回充時間與距離,產生的電流較小,比起短距離踩煞車的高強度回充,可能對電池比較好吧(只是個人推測)。煞車踏板的感覺跟舊的civic很像,感覺不出何時是回充煞車,何時是傳統碟式煞車,煞車表現很線性。

買車後研究了一下各廠的Hybrid系統,豐田的Hybrid表現比較好一些,但齒輪箱比較複雜,雙馬達的電控也比較複雜,而本田這套很簡單,就是雙馬達+幾顆齒輪,CRV多了離合器可以引擎直接帶動,Accord/Civic以下的沒有離合器。CR-V的AWD系統是傳統的全時AWD,別廠有的是用獨立的後輪馬達,據說可以感受到馬達介入時的頓挫(沒體驗過不知道)。不過,不論是哪個牌子,就實用性與扭力輸出來說,Hybrid跟傳統汽油車已經不是同一個等級了,價差也比過去縮小許多,如果還沒準備好走純電,油電混和是不錯的選擇。

美國有CR-V車主把新車拿去跑1/4英里直線加速,得到15.6秒87mph的成績,這差不多是80/90年代的性能房車的等級,當然比不上豪華SUV,不過以日常用車來講算是不錯了。

六代CRV Hybrid馬達247lb-ft換算約34kg-m的扭力,接近Honda 3.5 V6引擎的扭力,且電動的是從0開始就有最大扭力,所以市區開起來輕鬆愉快,比pilot還好。不過別忘了"發電機"是一顆2.0的高效率省油引擎,只有145hp,所以長途就是145hp,馬達再強也不可能輸出超過發電機的功率。204HP"綜合"輸出,看看就好,一般道路不可能出現。

Hybrid除了高速就沒有優勢之外,另外就是連續的長上坡,所以如果用車環境常常上下山,我是指像台北市-陽明山/林口上下桃園或台北/台中三義高速公路,如果你每天都要開這種路,Hybrid省電效果會打折。

其他使用上...就是後車門可以開到接近90度,後座空間提升,上下車或搬放在踏墊的東西很方便,不過並排停車就沒用,反而容易撞到旁邊的車。行李箱空間,號稱同級最大,但實際使用根本沒差,容積最大也要看人怎麼裝。剩下的內裝外觀之類的,廣告小冊都會有,喜不喜歡就看人了。我覺得這些都是跟其他廠牌比起來不太重要的東西,現行沒有的小改款一下就有了。


缺點嘛.. Hybrid版沒備胎,只給救援包,沒360度攝影機(我覺得我用不到,但對常常進出孩童多的區域的人可能很需要),還有就是整個漲價了..

對了,我還自己體驗一下後座,前後距離很大,椅背也可以往後倒約30度,還不錯..

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

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

我的耳機們

 

Sony MDRV6 2018 11月

DT770Pro 80ohm 2020 1月

Tygr300R 2021 12月

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

ARCTIC MX-5散熱膏 簡單感想

首先官方把價格訂得比MX-4高一些,但剛好看到Amazon上有特價,比MX-4便宜,就入手了。
使用機器是機齡一個半月的MSI GE75,MX-5有比MX-4濃稠一些,但仍然好塗(比起那AS-5),因為晶片DIE比較大,怕散熱壓具壓不開,所以有塗開。以前GE60小晶片都簡單劃個X就搞定了。

我機器有自己調限瓦數,跑分看看就好,CPU平均降個一度,GPU沒變,但hotspot溫度降一兩度,風扇升速有延後些,但長時間重載風扇還是會到頂,沒有甚麼黑魔法存在。畢竟對比是幾乎全新的原廠膏,本來就預期不會差太多,但原廠膏一到三年內就會乾掉(看使用多操),而ARCTIC MX-4/5就是打著八年不用換膏的口號,早換早好,等到乾掉還黏住就麻煩了。

實際使用上,玩2077,突然掉幀的情況減輕許多

用了幾天拆開檢查


從痕跡來看,跟原廠膏拆開時差不多..看起來塗得有點太厚,所以把邊緣擠出去的稍微刮掉,然後在晶片表面剩下的塗平



 裝回去之後,玩2077 CPU溫度又低了一兩度,GPU還是會到頂,不過突然掉幀的情況感覺又更少了.. 大概就這樣,耐用度的問題,就留給時間來證明

 

最後.....抱歉,懶得拆來拆去跟MX-4比較,且MX-4買好幾年了,直接比也可能造成誤差。我覺得,看哪個便宜就買哪個吧,遇到特價就買特價的那個,這個價位本來就是CP選擇,效果差異沒那麼重要。


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

筆電墊高對溫度的影響.. 只要墊高就好了嗎?

 TLDR的結論是,不一定,每台筆電散熱設計不一樣

怎麼辦? 自己做實驗比較就知道了,電腦並不是只有CPU/CPU需要散熱,找類似HWinfo64這類監控軟體,以自己最常使用電腦的方式,比較墊高與否下,各零件的溫度變化,自己決定是否墊高就夠了。

本文如下 

來看一些古時候的機器

上面是Asus X450底殼內部,圓形影子是風扇的位置,可以看到從上面進氣口處有"曲線"一條條往這圓形集中,其實這是氣流造成的灰塵堆積,也可以看出氣流方向,從進氣口流到風扇被抽走,幾乎占了大半右半邊,也就是整個主機板都有氣流經過,這台風扇位置並沒有開口給風扇吸氣。

再來上面這個是MSI GE60,左上半月狀的位置是風扇,等於風扇只開半個面積讓他吸氣,其他地方的進氣口也可以看到氣流灰塵的影子,也就是整個主機板都會有氣流。

以我自己目前筆電MSI GE75來說,底殼長這樣

照片左上跟右上的通風口下有圓形東西的是風扇,可以看到進氣口面積幾乎包含整個風扇圓形,風扇進氣比起上面兩台舊機器,可說是阻礙最小。但我的疑問是,那風扇還會從其他進氣口抽氣嗎?

使用的測試方式是監控數字重置後,玩Cyberpunk 2077騎機車高速繞地圖不同區域約15分鐘,硬碟跟記憶體會有相當程度的讀取量。

先來看放在桌子上的結果

藍色框框是系統SSD與遊戲HDD的溫度,也可以看一下右下方GPU的溫度,CPU看平均溫度就好(因為最高溫度會受自動超頻影響,常會有瞬間超高溫)

 

然後是單純墊高,沒有輔助外接風扇的結果

看右下GPU的溫度,確實是墊高而降低了些,但是紅框框內兩顆硬碟的溫度卻上升了,尤其是SSD,是不是墊高後,風扇進氣更無阻礙,反而讓整台筆電其他部位都升溫了呢?


接下來,來模擬古早機器的方法,用膠帶把風扇位置進氣口貼起來


然後墊高,再玩2077,結果如下

可以看到綠框框內 SSD HDD溫度大幅降低了,但CPU跟GPU溫度升高了


可見墊高雖然幫助風扇吸氣,CPU GPU都涼了,但犧牲了其他所有零件的溫度..

所以"筆電墊高就好了"嗎? 自己實驗看看吧..

我現在還是跟以前用GE60一樣,放筆電散熱墊上,風扇還是接上,雖然對CPU/GPU沒幫助,但至少補一下主機板跟其他零件的氣流


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

2021 intel 筆電CPU降溫法 XTU以外的選擇 限MSI

寫在前面,修改bios參數,使用已鎖功能軟體可能造成筆電運作異常,或影響保固的問題,請自行斟酌風險,本文僅個人使用紀錄,不負任何責任。

2020年intel鎖了大部分筆電CPU的XTU控制選項,因為系統安全因素

有些舊筆電也自動安裝新版bios且不給降版

MSI GE75可以bios降版,但官方不提供舊版bios,所以要從來路不明的第三方去找bios.. 風險自負

MSI筆電進bios,以右ctrl+右shift+左alt+F2可開啟進階選單

XTU介面還是可開

用CPU電力上限的方式來降溫,設定前記得看右邊說明。

GE75預設是200000,也就是200W,測試這顆10750H最高會用到瞬間70W,CPU效能測試中後段穩定會在45W,CPU風扇全開。照片中設40000,表示40W。

但實際遊戲或CPU/GPU同時運作時,因CPU風扇有一根熱導管是從GPU分過來的,所以風扇全開下CPU是達不到45W的,我這台測試是要壓到35W以下才能在玩3A遊戲時有效降溫,風扇降轉。

要設多少W,要依CPU配置,機體配置跟散熱能力而定.. 就是自己看著辦,沒有一定的標準。


再回來說XTU法。這裡提的是我自己的繞道法,可能會有bug,風險自負。

我的bios是2020年底的E17E91MS.10D,也就是已經鎖XTU鎖電壓頻率控制的版本。

但如前面照片所示,還是有XTU選項。

方法如下:

0.如果有Dragon Center,先關閉,且在開機啟動的地方也先關閉。

1.在bios開啟XTU介面,存檔開機進win10

2.安裝舊版無鎖的XTU,須重開機。

3.進XTU調整電壓,或頻率,存檔後須重開機。

然後問題就會出現了,有時改電壓,第一次會生效,要再調整就不行了。所以就改你要的東西,試試看。

遇到第二次以後無法改,只能全部重來。這時要以下步驟..

4.完全刪除XTU ,須重開機

5.進bios,全部還原預設 ,存檔重開。進win之後看hwinfo64之類的監控程式,是不是全部都恢復正常值。

6.從步驟0再重來一次。

以上是我GE75-10SF遇到的狀況跟我的解法..

XTU降個0.05V之後,確實有比較"慢"熱,甚至低附載時CPU上5.0G的次數還比較多,但重負載的時候,CPU瓦數照樣到達45W以上,短時間瓦數還是超過60W,也就是在我這台GE75上,CPU自動調節頻率並沒有因為降壓而被限制,還是自動超頻到散熱上限。反覆試降壓太麻煩了,限制瓦數比較簡單.. 3A遊戲全核使用的有效頻率大約3.3~3.8Ghz,瓦數30~40W,放更寬的幫助有限,所以我只簡單設在35W,夏天如果有必要再調整。

最後是我自己遇到的奇怪問題,就是10750H不開Turbo只剩2.5Ghz,少了0.1G.. Turbo最高似乎也少了0.1,但還是有看到5.0G,只是大多卡在4.8/4.9,bios重刷,EC reset等都試過了,還是一樣.. 感覺跟某些版Ryzen bios遇到bug會鎖在1.4Ghz很像.. 反正少0.1是不太有感,我也懶得去解決,免得越弄越怪.. 所以才說,風險自負!